个人税优健康险开闸,或将重塑医疗服务体系
2016年2月17日 来源:健康界
2016年2月14日,中国保监会网站发布《关于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公司名单的公示》,3家保险机构成为首批获准经营个人税优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分别是:人保健康、阳光人寿、泰康养老。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关系新保险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不仅仅意味着关乎到亿万民众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医院与整个医疗体系来说,可能意味着范式的重建。
个人税优健康险来势汹汹
2015年8月下旬,保监会公布《个人税收优惠型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分析人士认为,该“暂行办法”至少有两个特征:
第一,允许“带病投保”。这是“暂行办法”对以往健康险最大突破之一。保险公司不得因为投保人有“既往病史”拒保,并且要保证续保。这是对以往个人需要提前告知保险公司个人病史、从而避免道德风险的一种突破,其目的也是为了最大程度让公众参与到这一保险当中。
第二,设定最低赔付率。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规定还指出,对个人购买这类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这意味着,今后购买个人健康保险产品,每月将获得200元的税收优惠。
这两点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016年1月1日起,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全国31个试点城市正式启动。随着个人健康险税优产品的上市,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保险消费需求,将极大地促进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快速释放。从国内市场数据看,健康保险正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2-2015年,我国健康险保费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86%。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健康保险将继续在保险行业保持活力最强、增速最快,逐步缩小与财险、寿险的差距,2020年保费有望达到7000-10000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三分天下。
对于医院和医疗体系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认为,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医改的一个关键要素。目前,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仅仅是专为具有最高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设计,在国民健康保障中所占权重极小,对医疗行为的影响度更是微乎其微,产品多元化和专业化不够发达,更多的健康需求并未通过更多的保障方式获得释放。既往我们对商业保险支付的患者均按照自费患者处理,也没有把出资方的利益和感受放在医疗行为中去平衡。商业保险机构也难以作为管理方之一进入医疗、健康管理过程。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是“助力”医改,明确深化医改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要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商业保险可以为医改市场化提供更多元的买单方,为医疗机构改革匹配更多的保障。
所以,商业健康保险对医院的冲击不仅仅是一种费用凯发网的支付方式的改变,更应该是一种新的医疗范式的重建。商业保险作为买方市场,本着为资本运作的负责态度,在商保定点选择中依据优胜劣汰原则,一定会使用最先进的管理工具,对所购买的服务进行监管,通过拒付、解约、诚信体系及黑名单制度,推动医疗机构不断自我革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严格进行医疗的同质化服务;通过更加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对医疗中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通过更严厉的处罚,对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优胜劣汰;重塑优质医疗,保证商保客户获得与保额支出匹配的服务。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商业健康保险还能促进私立医院的发展。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自费病人选择到私立医院就诊,可以选择医生和住院时间,从而获得更快和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私立医院的发展,不仅有效缓解了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高端需求,而且实现了公立、私立医院并存互补、竞争合作的局面,为居民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另外,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在推动医师多点执业与分级诊疗上是否具有同样积极作用,也有业界人士表示乐观。
下一主题:国家卫健委: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 | 上一主题: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之华西康复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