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详解:互联网医疗服务可以这样做
4月26日上午,国家卫健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和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有关情况”,发布会在中日友好医院举行。
作为4月12日媒体吹风会后首次亮相,卫计委将地点选择在其直属的国家级大型医院,意味着中日友好医院模式在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上意义深远。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和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作答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切入点、互联网医院的定义、医疗安全保障等热议话题,国家卫健委首次给出了官方答案,让互联网医疗服务有了操作指南。动脉网对此进行了整理。
如何切入?
在国家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战略之前,其实将互联网应用于医疗服务供应的做法早就以各种形式出现。
医院触网、医生触网并不罕见,不少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企业甚至已经完成布局,打通了医疗产业链的闭环,似乎只等政策一声令下。
两周前的媒体吹风会明确了对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态度以外,并无更多细节。
好在此次会议卫健委指明了方向,焦雅辉表示:“接下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组织实施,以医院应用服务为重要切入点。“具体如何切入,卫健委也选定了示范医院。
如何推广?
任何事情有了示范,推广就相对容易。焦雅辉说,希望委属委管医院发挥好“国家队”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行业有效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要求。
随后,孙杨介绍了中日友好医院近年来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在其总结的中日友好医院成熟经验中,我们可以找出未来互联网医院的推广方式。
过去的方式是什么?
远程医疗工作
中日友好医院利用互联网建立连接基层和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将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联系起来。
此外,中日友好医院多年来积极探索分级诊疗模式下的远程医疗协同机制。利用互联网提高了医疗工作的可及性。
医联体建设
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了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区域医联体,中日友好医院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同时,利用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等专科优势,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专科医联体,完成疑难危重症转诊、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工作。
信息化便民惠民
多途径开发面向患者的信息通道,如app、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结果查询等功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互联网技术在全流程预约、满意度测评、院内急救体系建设、移动医护等方面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未来将如何开展?
孙阳表示,下一步工作中,中日友好医院还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开放预约服务,拓展预约手段,缩短就诊等候时间;
二是全面开放线上支付,为打通医保、新农合、商保等全面覆盖做好准备,实现安全便捷支付;
三是进一步推进自助服务,在挂号、就诊、缴费、查询、预约等医患交互环节铺设互联网桥梁,减少患者窗口排队;
四是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渠道推进信息公开,大大拓展患者获取信息的途径;
五是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整合基础电信运营商4g、5g电信设施,建立以中日医院为核心的互联网远程医疗协作体系,打通远程医疗全流程;
六是通过“线上线下”、“上下联动”相结合的协作模式,开展双向预约转诊,全面推进分级诊疗;
七是全面推进健康管理,服务社区慢病患者,特别是复诊慢病患者的在线诊疗服务;
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工作更高效、服务更便捷、体验更优化的智慧医院等。
如何监管?
互联网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行业监管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正是如此,国家在打开互联网医院的口子时,第一时间就明确了两个重要的保障政策:一个是医疗质量安全,另一个是数据信息安全。
国家要求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互联网企业落地实体医院必须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具体来说,一方面对医生的身份进行数字化认证,做到网上全程留痕、可追溯;另一方面是明确主体责任,甚至加大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让互联网企业能够主动的履责,要对提供的服务和诊疗行为进行负责。
焦雅辉表示,卫健委正在研究保障电子信息数据安全,对电子病历的数据信息进行确权。对于一些地方建立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做法,焦雅辉认为是可行的。
焦雅辉说:“既要加大踩油门,也要做好踩刹车的准备,一方面鼓励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态度,采取包容以及审慎的基本原则,来加强监管。”
如何协调医生时间?
对于公众关注的医生,尤其是专家,每天工作量已经非常大,甚至是超负荷运转,开设互联网医院会不会进一步挤占医生休息时间的问题,焦雅辉也给出了她的看法。
她认为,这里面有一个误解,就是人为地把“互联网+医疗保健”割裂开,认为医生8小时内是传统医生,而8小时外才是互联网环境中的医生。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渗透是润物无声的,在当前的日常8小时工作中,医生就已经是互联网医生了,他们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或者对签约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监测,并非只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而为之,而是工作常态。互联网改变了医生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效率,而不是额外增加了工作时长。
焦雅辉说:“我觉得这个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大家还是要全面的来看待互联网技术在医生工作中的应用,其无时无刻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医疗ai将如何落地?
医疗ai在我国很许多医疗场景中都开始应用,包括医疗机构内部的人工辅助诊断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等,患者端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血压、血糖等。一些妇女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对于做产检的孕妇有远程的胎心监测ai设备,减少了孕妇去做产检的舟车劳顿。
焦雅辉认为发展医疗ai是符合我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向的,目前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的整体规划,但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纷纷举办了一些医疗ai的科技攻关项目,并且得到了许多大专家、大医生的参与,这表明从医疗ai的科研方面来讲,不仅仅是政府在推进,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同时,我国在ai方面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政策端对于医疗ai的前景是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期待。
下一主题:国家卫健委: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 | 上一主题:国家卫健委解读“互联网+医疗健康”指导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