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城六区医院床位规模 “健康北京2030”亮点多
2017年9月18日 来源:健康界
9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厅联合北京市卫计委召开《“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介绍了《规划纲要》编制背景等相关情况。
据介绍,到“十二五”时期末,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0%,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北京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慢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健康服务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挑战,迫切需要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地推进健康北京建设。
雷海潮谈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北京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达到3.0‰以内、4.0‰以内和8/10万以内。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8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办医格局,规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企业,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北京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
其中介绍,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举办产科、儿科等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个人开办诊所。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科研和继续教育项目,参与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社会化水平。
推动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也是《规划纲要》的重点。北京市卫计委将引导在京医疗机构在津冀地区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以及异地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优化资源布局,提升服务效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技术、管理和学术交流,促进天津市、河北省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专科。加强京津冀公共卫生合作,推进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衔接,健全京津冀三地转诊制度,统一就诊预约渠道,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推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和医疗人才流动,实现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和资质互认。
此外,《规划纲要》还强调了人才培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中医药服务能力等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深入开展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加强产科、儿科、康复、精神、护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岗位待遇保障水平。
二是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统筹考虑人口、空间布局和市民健康需求,严控城六区医疗机构床位规模,积极推动本市不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对儿科、产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薄弱学科、短板专科的支持引导,发展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打造一刻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院前急救体系。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8人。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保、价格、财政和人事薪酬等政策,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相关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到2030年,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60%,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
三是完善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提升医保管理服务水平。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降低个人自付费用。到203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全面推进医保凯发网的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在总额控制管理下,加快推进住院按病种付费,研究实行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等付费方式,健全复合式付费制度。完善医保基金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
四是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强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健康管理,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为患者提供预防、筛查、干预、治疗、护理、康复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到203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五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30年,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全科医师比重不低于30%,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中医服务总量的50%以上,居民中医健康素养达标率达到18%,中医健康乡村、社区数量达到500个,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下一主题:国家卫健委: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 | 上一主题:上海3天发五个文件 医生这些不合理行为会被医院解雇 |